[1] 李志军. 辽东湾海冰现场调查研究[J]. 海洋预报, 1999(3):48-56. [2] 雷瑞波, 李志军, 秦建敏,等. 定点冰厚观测新技术研究[J]. 水科学进展, 2009(2):287-292. [3] 江崇波, 郭可彩, 曹丛华, 等. 渤海沿岸和船舶冰情调查中冰物理及单轴压缩强度测试技术研究[J]. 海岸工程, 2013(1):44-50. [4]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. Q/HSn 3000-2002, 中国海海冰条件及应用规定[S]. 2002. [5] 李培顺, 王相玉, 邵剑波. 海冰船舶调查有关问题探讨[J]. 海洋通报, 1994(5):90-93. [6] 李志军. 辽东湾海冰现场调查研究[J]. 海洋预报, 1999(3):48-56. [7] 李培顺. 海冰航空调查有关初生冰记录商讨[J]. 海洋通报, 1995(1):94-95. [8] 郭衍游, 谢宏全, 杨光. 基于MODIS影像渤海2012年海冰变化分析[J]. 海洋科学, 2014(6):60-64. [9] 国巧真, 顾卫, 孙从容, 等. 基于遥感数据的渤海海冰面积提取订正模型研究[J].海洋科学, 2008(8):70-75. [10] 谷洪钦, 毕海波, 黄海军. 桑沟湾海冰厚度遥感反演研究[J]. 海洋科学, 2016(9):79-84. [11] 李志军. 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[J]. 冰川冻土, 2003(增2):279-280. [12] 王昆, 刘潘, 金生, 等. 基于热力学过程的渤海海冰生消模型[J]. 水科学进展, 2017(1):116-123. [13] 林毅, 吴彬贵, 解以扬, 等. 渤海海冰数值模式的研究进展[J]. 气象科技, 2012(30):394-400. [14] STEFAN J. Über die Theorie der Eisbildung, isbesondere über die Eisbildung im Polarmeere[J]. Annales de Physique, 1891, 42:269-286. [15] MAYKUT G A, UNTERSTEINER N.Some results from a time-dependent thermodynamic model of sea ice[J].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, 1971(6):1550-1575. [16] LEPPA M.海冰增长解析模式评述[J]. 黄耀荣,译.气象科技, 1994(3):35-42. [17] 王仁树, 刘旭世, 张立锟. 渤海海冰的数值试验[J]. 海洋学报, 1984(4):572-580. [18] 吴辉碇. 海冰的动力-热力过程的数学处理[J]. 海洋与湖沼, 1991(2):321-327. [19] 白珊, 吴辉碇. 渤海的海冰数值预报[J]. 气象学报, 1998(2):139-152. [20] WU H D, BAI S.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of Bohai sea ice[J]. Journal of Cold Region Engineering, 2000(2):68-80. [21] 季顺迎, 岳前进. 辽东湾区域性漂移海冰的SPH数值模拟[J].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, 2001(4): 8-15. [22] 王刚, 李海, 季顺迎, 等. 基于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的海冰热力–动力数值模式[J]. 水科学进展, 2007(4): 523-530. [23] 王刚, 岳前进, 李海, 等. 基于SPH方法的渤海海冰动力学数值模拟[J]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7(3): 322-328. [24] 苏洁, 吴辉碇, 刘钦政, 等. 渤海冰–海洋耦合模式I.模式和参数研究[J]. 海洋学报, 2005(1):19-26. [25] 苏洁, 吴辉碇, 刘钦政, 等. 渤海冰–海洋耦合模式Ⅱ.个例试验[J]. 海洋学报, 2005(2):18-28. [26] 王可光, 白珊, 吴辉碇. 一种海冰热力过程参数化方案[J]. 海洋预报, 1999(3):104-113. [27] 王可光, 吴辉旋, 王彩欣, 等. 渤海冰期的基本水文气象参量研究[J]. 海洋通报, 1999(2):17-28. [28] 王可光, 王彩欣, 吴辉碇. 渤海海冰热力过程处理[J]. 海洋通报, 2000(5):1-11. [29] 季顺迎, 岳前进. 辽东湾冰期海洋热通量的确定与分析[J]. 海洋通报, 2000(2):8-14. [30] 季顺迎, 岳前进. 辽东湾海冰生消的热力要素分析[J]. 海洋环境科学, 2000(3):35-39. [31] 季顺迎, 岳前进, 毕祥军. 渤海冰水间的热传递系数[J]. 海洋通报, 2002(1): 9-15. [32] 吴辉碇, 白珊, 张占海. 海冰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[J]. 海洋学报, 1998(2): 1-13. [33] 刘煜, 白珊, 刘钦政, 等. 质点-网格海冰数值模式在渤海的数值预报试验[J]. 海洋预报, 2005(21): 35-43. [34] 刘煜, 吴辉碇, 张占海, 等. 基于质点-网格模式的海冰厚度变化过程数值模拟[J]. 海洋学报, 2006(2): 14-21. [35] 季顺迎, 岳前进, 赵凯. 渤海海冰动力学的质点网格法数值模拟[J].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, 2003(6): 748-760. [36] 资林钦. 极地宽大结构的海冰载荷研究[D]. 大连:大连理工大学, 2019. [37] 胡荣. 冰与直立结构挤压破坏时的极值静冰力[D]. 大连:大连理工大学, 2006. [38] 史庆增, 李明, 宋安, 等. 单桩冰力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[J]. 中国海上油气(工程), 2004(6): 63-66. [39] 屈衍, 张大勇, 许宁, 等. 《中国海冰条件及应用》与ISO 19906冰荷载规定比较[J].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, 2018(4): 629-634. [40] 屈衍. 基于现场实验的海洋结构随机冰荷载分析[D]. 大连:大连理工大学, 2006. [41] 岳前进, 毕祥军, 于晓, 等. 锥体结构的冰激振动与冰力函数[J]. 土木工程学报, 2003(2):16-19, 32. [42] 杜小振. 冰致柔性直立结构振动的动冰力研究[D]. 大连:大连理工大学, 2003. [43] 岳前进, 杜小振, 毕祥军, 等. 冰与柔性结构作用挤压破坏形成的动荷载[J]. 工程力学, 2004(1):202-208. [44] 余朝歌, 田于逵, 王纬波. 平整冰层中海工结构冰载荷研究方法综述[J]. 中国舰船研究, 2021(5): 39-53. [45] 邵晶杰. 破冰桩间距对冰荷载影响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[D]. 天津:天津大学, 2008. [46] 史庆增, 刘波, 李勇, 等. 锥体上冰力的试验研究[J]. 中国海上油气(工程), 2005(2): 118-123. [47] 狄少丞, 季顺迎. 海冰与自升式海洋平台相互作用GPU离散元模拟[J]. 力学学报, 2014(4): 561-571. [48] 季顺迎, 狄少丞, 李正, 等. 海冰与直立结构相互作用的离散单元数值模拟[J]. 工程力学, 2013(1): 463-469. [49] 狄少丞,许宁,季顺迎. 海冰与锥体海洋平台结构相互作用的离散元分析[C]//2014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论文集. 2014:400-404. [50] 邵帅, 周国丰, 王帅霖, 等. 基于离散元-有限元模型的冰激锥体海洋平台结构振动分析[J]. 计算力学学报, 2015(5): 662-667. [51] 孔帅, 季顺迎, 季少鹏, 等. 基于高性能离散元方法的极区浮式平台冰载荷数值分析[J]. 中国舰船研究, 2021(5): 64-70. [52] 刘璐, 尹振宇, 季顺迎. 船舶与海洋平台结构冰载荷的高性能扩展多面体离散元方法[J]. 力学学报, 2019(6): 1720-1739. [53] 段梦兰, 方华灿.渤海老二号平台被冰推倒的调查结论[J].石油矿场机械, 1994(3): 1-4. [54] FREDERKING R, SUDOM D. Maximum ice force on the Molikpaq during the April 12, 1986 event[J]. Cold Regions Science & Technology, 2006(3): 147-166. [55] 岳前进, 郭峰玮, 毕祥军, 等. 冰致自激振动测量与机理解释[J]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07(1): 1-5. [56] 刘笛, 张大勇, 李晓晓, 等. 渤海JZ9-3油田新建导管架平台抗冰性能分析[J].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, 2015(2): 143-148. [57] 张大勇, 王国军, 王帅飞, 等. 冰区海上风电基础的抗冰性能分析[J]. 船舶力学, 2018(5): 615-627. [58] 孙星宇,王滨,潘祖兴,等.海上升压站平台电缆管的抗冰性能[J].船舶工程, 2021(增1):116-120. [59] 杨耀鹏, 张大勇, 娄春娟, 等. 渤海某新建升压站平台的抗冰性能分析[J]. 船海工程, 2015 (6): 111-115. [60] 于嵩松, 张大勇, 王刚, 等. 寒区海洋经济型抗冰结构预警报管理系统[J]. 中国海洋平台, 2021 (1): 1-7,20. [61] 张大勇, 岳前进, 李刚, 等. 渤海经济型抗冰结构全寿命设计框架[J].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, 2011 (5): 737-743. [62] 岳前进, 张大勇,刘圆,等.渤海抗冰导管架平台失效模式分析[J].海洋工程, 2008 (1): 18-23. [63] 张大勇, 车啸飞, 岳前进, 等. 渤海单立柱桶型基础平台抗冰振分析[J]. 船舶力学, 2011 (8): 915-920. [64] 张大勇, 岳前进,刘笛, 等.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抗冰性能评价[J]. 船舶力学, 2015(7):850-858. [65] ZHANG D Y, QU Y, YUE Q J, et al.Ice-resistan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jackup structures[J].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, 2017, 32: 1-11. [66] 岳前进, 许宁,崔航,等.导管架平台安装锥体降低冰振效果研究[J].海洋工程, 2011(2): 18-24. [67] 龙雪, 宋础, 季顺迎, 等. 锥角对锥体结构抗冰性能影响的离散元分析[J]. 海洋工程, 2018 (6): 92-100. [68] 龙雪, 刘社文, 季顺迎. 水位变化对正倒锥体冰载荷影响的离散元分析[J]. 力学学报, 2019 (1): 74-84. [69] LU J H, MA H L, LI D Z, et al.Viscoelastic damper and its position optimization for vibration control of an offshore platform[C]//Proceedings of the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, Part A. 2002:480-485. [70] 欧进萍, 肖仪清, 段忠东, 等. 设置粘弹性耗能器的 JZ20-2MUQ 平台结构冰振控制[J]. 海洋工程, 2000 (3): 9-14. [71] 欧进萍, 龙旭, 肖仪清, 等.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分析[J].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, 2002 (3): 115-122. [72] TIMCO G W, JOHNSTON M.Ice loads on the caisson structures in the Canadian Beaufort Sea[J]. Cold Regions Science & Technology, 2004(2/3):185-209. [73] 张大勇, 于东玮, 王国军, 等.半潜式海洋平台抗冰性能分析[J]. 船舶力学, 2020 (2): 208-220. [74] 史庆增, 苏彪, 刘波. 海冰对海上油气工程的破坏及减灾措施[J]. 石油工程建设, 2005 (4): 19-23, 3. [75] 戴厚兴, 吴兆麟, 刘大刚. 中国北方海域冰区航行船舶风险评估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[J]. 中国航海, 2018 (1): 92-97. [76] 史文奇, 袁帅, 宋丽娜, 等. 针对红沿河核电站冷源取水海冰堵塞风险的数值模拟预警设计初探[J]. 海洋通报, 2020 (4): 439-446. [77] 徐广远, 郐明, 张恩鹏, 等. 冬季海冰灾害期间海参养殖管理方法[J]. 中国水产, 2010(11):45-46. [78] 赵宝刚. 渤海辽东湾冰区工程点雷达海冰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[D]. 大连:大连海事大学,2008. [79] YUE Q J, ZHANG D Y, LIU Y, et al.Failure modes analysis of ice-resistant compliant structures based on monitoring oil platforms in Bohai Gulf[J]. The Ocean Engineering, 2008(1):18-23. [80] WANG Y L, YUE Q J, BI X J.Ice forc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of jacket platform in Bohai sea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shore & Polar Engineering, 2012(1):46-52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