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|
. 3000吨级新锐出口护卫舰交付入选“2016年度国防科工十大新闻”[J]. 船舶, 2017, 28(01): 20-. |
[2] |
张亭亭;田正东;陈莹玉;. 近场水下爆炸作用下金属夹芯结构的动响应分析[J]. 船舶, 2016, 27(03): 45-52. |
[3] |
高峰;况贶;. 小水线面双体船抗冲击特性数值研究[J]. 船舶, 2015, 26(05): 46-50. |
[4] |
孙云;. 大型屏蔽网载荷计算方法研究[J]. 船舶, 2014, 25(05): 31-34. |
[5] |
许军;刘见华;. 舰艇总体抗冲击设计分析[J]. 船舶, 2013, 24(06): 23-26. |
[6] |
丁建军;宋经远;高山;张成;. 增压锅炉冲击响应计算研究[J]. 船舶, 2013, 24(02): 50-54. |
[7] |
高山;. 水面战斗舰艇隐身设计浅探[J]. 船舶, 2008, 19(06): 10-12. |
[8] |
沈杰;罗杏春;. 俄罗斯反水雷舰艇及装备发展给我们的启示[J]. 船舶, 2008, 19(05): 6-9. |
[9] |
任凯;浦金云;. 破损舰艇拖航稳度分析[J]. 船舶, 2007, 18(02): 16-19. |
[10] |
牛海;武登科;. 国外海军多功能一体化隐形桅杆研究应用现状[J]. 船舶, 2007, 18(01): 30-33. |
[11] |
傅学庆;李进军;. 登陆舰艇作战能力评估研究[J]. 船舶, 2006, 17(06): 6-9. |
[12] |
常赫斌;. 反水雷舰艇生命力评估方法初探[J]. 船舶, 2006, 17(03): 10-13. |
[13] |
唐红艳;王继辉;徐鹏遥;. 复合材料在海军舰艇上的国外应用现状及进展[J]. 船舶, 2006, 17(02): 6-11. |
[14] |
陈谦;. 大中登陆舰船通道系统之比较[J]. 船舶, 2005, 16(06): 50-52. |
[15] |
鲍利群,项鲁丁. 配电装置整体防冲击性能研究[J]. 船舶, 2004, 15(02): 44-46. |